邏輯沒有對與錯,只有完整與否;強化邏輯的深度與廣度,是為了做出更適合的選擇與判斷
邏輯沒有對與錯,只有完整與否。強化邏輯的深度與廣度,是為了窮盡可能的選項,好在其中做出適當的選擇或判斷。
我們面對同一個真實世界,但你會發現每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不太一樣。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認知世界,我們從這個真實世界接受到訊息,再透過個人的認知世界來分解、理解、再構築,形成觀點然後輸出到真實世界,這就是邏輯的運作方式,也是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。
發生什麼事?為何發生?該選哪一個?接下來會如何?是我們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。為什麼他想得到我想不到?為何你想得比我快?
你做出的選擇或判斷,其實受到兩個層面的影響:一個是認知到的選項多寡,另一個是選擇或判斷的基準。
閱讀與體驗可以增長「見識」進而增加認知的選項
首先,選項的多寡,取決於你的「見識」也就是見聞與知識;如果見識不夠,在你的選項中可能就不存在著某些他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,自然也不會納入之後的選擇或判斷之中。
閱讀與體驗可以改變見識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教育很重要?因為接收到的內容可能很大程度的決定了一個人可能的選項,假若他沒機會去體驗到教育之外的內容。而豐富的閱歷,也會改變見識,而對教育所接收到的內容進行驗證,這是個求真的過程。
同溫層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接收到的內容是不完整的,甚至是有意圖的,這會大大地限制了後續的選擇或判斷;反過來說,可以被操作,限縮可能的選項是符合預期的,或者至少排除不被期望的選項。你不會意識到這一點,是因為在你的選項中不存在,一切都是那麼「直覺」那麼合理,反而會無法理解他人怎麼會做出你的選項之外的選擇,這不合邏輯。
是的,不合你的邏輯,但可能合他人的邏輯。
一個人的「價值觀」大大地影響了選擇或判斷的基準
其次,選擇或判斷的基準,可能取決於價值觀、情緒狀態、健康狀態或者限制條件;但在大多時候,價值觀很大程度的影響這個基準。每個人的基準不會是恆定的,也不該如此,否則就不會是一個人了。
所以要去影響一個人的邏輯,可以從兩方面著手,一個是改變選擇或判斷的基準,影響他的價值判斷;另一個是改變認知的選項多寡,影響他的事實認知。這樣的技巧也常被運用在提案遴選上,假設有A、B兩個提案,而A提案是我們屬意的,那麼該如何「合乎邏輯」的讓對方也認為A提案是比較好的呢?首先是將遴選標準,設定為對A提案較為有利;其次在舉證事實時,充分羅列A提案的效益、優勢與成功案例,而對B提案較為輕描淡寫、甚至點出負面案例。
如此一來,就能提高A提案被遴選的合理機會。這樣的作法在我們生活周遭比比皆是,只是沒有深入思考並不會覺得奇怪。
理解邏輯運作的方式,才能知道如何提升?如何避免自以為是的謬誤?
學好邏輯,就是為了瞭解邏輯是如何運作的?能意識到價值判斷的基準有沒有改變或被影響?能發現事實認知的選項是否不完整或是不真實?主動去探索、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,避免自以為是的邏輯謬誤。
也因為以上這些,你會選擇去理解他人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所做成不同的選擇或判斷,選擇去尊重、而不是判斷對錯。選擇用對的方式去影響他人,而不是用對錯去批判他人。
邏輯沒有對錯,只有脈絡的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