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初的省思《專職講師的商業思維|實作班》



專職講師的商業思維實作班大合照


一整天的課程,我想用這段話做總結

「活得還不錯,靠瞭解自己;活得不一樣,靠學習他人;活的有價值,靠分享彼此。」

從開場的小遊戲、課程文案的構思、格言的發想到閱讀刊物的分享,逐步讓大家瞭解自己、探索自己的可能性,從不同領域的講師身上學習到邏輯思維的差異,更從彼此的分享看到了合作的可能性。

「你是你,我是我,他是他」

一場實作課程,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收穫與個自的解讀。在此,我就分享個人的一些心得,以及我看到了什麼?


商業思維一:不是敵人或朋友的「零和」而是對手或夥伴的「競合」

過去研究果許多商業案例,不難發現任何企業都沒有所謂永遠的朋友或是永遠的敵人,在商言商、追求利潤才是王道。講師們也是一樣,在專注力稀缺的時代,講師的機會只會更多,關鍵就在於「競合」,彼此競爭的關係,刺激自我的成長避免被淘汰,相互合作的關係,一起把市場做大,對講師、對客群都有好處。

過去講師只能「餓死」或「累死」的思維,除了與大環境有關,講師自己也要負很大的責任。透過借力使力的方式,以及「分權」和「分潤」的思維,可以讓講師的生涯過的更輕鬆、更有價值,這值得我們好好省思。

講師如何建立策略結盟,認清競合關係


商業思維二:成功無法被複製,但失敗可以學習及避免

在商業模式中相當重要的一點,就是成功無法被複製。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許多因素都是成功不可或缺的,有時還帶有一點運氣成份。鮮少有企業靠著複製成功企業的模式而成功的,講師也是一樣;治華老師所分享的成功案例,包括他自己,都沒有重複的模式,即便我們可以嘗試著歸納其心法與關鍵步驟,那也只不過是降低的失敗的機率,不代表一定會成功、有一樣的效益。

那我們要學習什麼?學習他們失敗的理由,學習他們做錯了什麼。光看結果,我們總可以找到許多理由將其合理化,這是「事後諸葛」;但是,我更想知道的是,當下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?時空背景是什麼?在決策過程中,現況與假設條件是相當重要的,許多失敗的行動,在決策當下往往都是正確的選擇,我們不能忽略背景條件的意義。從這些過程中,我們可以發現哪些是顯而易見的錯誤,哪些是必然失敗的選擇,吸取教訓、作為借鏡,這是我們該做的,其餘的,就只是選擇而已。


商業思維三:經驗,是連結知識與想法的關鍵

賈伯斯曾在一次記者訪問中說道「經驗,是連結知識與想法的關鍵」。他所創造出來的產品,都再再改變了消費者的體驗方式,從而改變了這個世界;但所使用的技術從來都不是他發明的,而是善用別人的點子來創新,其中的關鍵就在於「經驗」。

講師的人生經驗決定了品牌定位

 同樣是在FB發文,有人只是發發牢騷,治華老師卻可以促成一系列的課程產生,進而凝聚了一群想要改變的講師群。發文,你、我都會,是什麼造成之間的差異?關鍵也在於「經驗」。因為他知道這樣有效果,或許是過去職場上的經驗、或許是不斷嘗試出的結果、或許真的是他頭腦比我們都靈活,我認為這都可以歸納為經驗的差異。

經驗,來自於自己的經驗、他人的經驗,以及從知識習得而來的經驗。藉由生活中、職場上的歷練,累積自己的經驗;透過客群的交流、講師間的分享,學習他人的經驗;透過書本的閱讀、知識的探索,吸取眾人的智慧。有許多方式可以提升經驗值,而我們做了多少?


商業思維四:只要輸得起,就能再從頭來過

講師得天獨厚的地方,就在於沒有太多的置入成本,所有的投資都在人身上,包括自我的提升、夥伴的交流與客群的經營。運課不順利、操作不得當,都可以再重頭來過,反思過程做不好的地方,持續提升「品質」,只要你願意,這是培養「輸得起」的能力。因為輸得起,所以能理性省思自己不足之處,能客觀的去欣賞與分析對手值得學習的優點與長處,反饋成為促成自己進步的重要靈感。

但是,一位講師「輸不起」的是他的品格,追求「速成」與「表面」在這個時代步是太困難的事,但「名聲」需要一點一滴累積,你做了多少「好事」大家都看在眼裡,這個功省不得、也馬虎不得。


商業思維五:比自己強大的人都在拚命,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停下腳步

「寧可一思進,莫在一思停」一代宗師的經典台詞。

在課堂上,我應該是講師資歷最低的一位吧 (半年多…),或許我在產業界有十多年的經驗,但是So What?當我離開職場,拿掉頭銜之後,就是Nobody,當我選擇當一位自雇者的同時,心態就是歸零,就是從頭來過。

看見這麼多厲害的前輩在經營自己的講師生涯之餘,還願意不斷學習,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?但努力要用對方法、用對方向,所以多多吸取前輩們的經驗絕對是有幫助的。

學員們彼此分享經典書單

「心想不會事成,行動才會」去年我到台大簡報大賽觀賽,再次聽到憲哥說過這句話。的確,看到別人的成功,難免會欣羨、會想要知道成功的祕訣;但蒐集了再多經驗談,做了再多筆記,也是別人的成功故事,不是自己的。唯有行動才能驗證觀念,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,你怎麼知道沒有更好的呢?

心法班,有了最初的反思,「限制」只存於我們心中不在現實;實作班,是一個「群」的概念,這是一場競合遊戲,而非零和。我最大的收穫,不只是獲得了實務上的操作技巧,更是認識了一群一同走在講師之道的朋友。


這只是開始,不是結束。或許之後還會有實證班、成果班,誰知道呢?肯定的是,我們都在尋找彼此的可能性。

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