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學的技術可以拆解、練習,更可以組合、精進;魔鬼藏在細節裡,天使跟著口碑來



慶幸是當了職業講師近二年,才看到福哥的這本《教學的技術》,因為書中提到的誤區,我幾乎全踩過,所以格外有感。也正因為苦思過,所以書中的提點,解了我的困惑、也驗證了持續精進的方向是正確的。

倘若在沒有這些年的歷練下看到這本書,我想我也會陷入「知其然,不知所以然」的盲點,徒會招式卻打出的都是虛招;就如同沒玩過一款遊戲,看了攻略本也無感,還會覺得理所當然。
會做不見得會教,會教不見得教得會
我自己的深刻體會,就是角色轉換上。由於過去擔任幕僚的經驗,大多處於快節奏、績效導向的工作環境之中,因為都是問題解決的情境,自然也就沒有動機與引導的問題,所有人都是聚焦在如何更好、更快的解決問題,思考也都是跳躍式的。但是當我轉換為顧問、講師的角色時,卻發現必須將一個步驟拆解為十個步驟,才能讓對方聽得懂我在說什麼;很多時候,會忍不住直接說出答案,又或者我做出的成果,讓學員看了就望之卻步。
就這樣,一次又一次的磨練與修正,也承蒙合作夥伴的青睞與指教,才能走到今天。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,也意識到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。會做不見得會教,但教了才知道;會教不見得教得會,但意識到這一點就有改進的空間。
技術可以拆解、練習,更可以組合、精進
我十分認同這句話。不論在哪個領域、哪個產業,都需要持續精進自己;在這個全球化競爭的時代,我們不只與人競爭,也要跟機器競爭,沒有進步其實就是種退步。但是單純地來看,我們只需要跟自己競爭就好,因為願意持續精進的人少之又少;人人都知道撿西瓜才有價值,但一想到要提升自己保持競爭力就累,還是撿撿芝麻就好,加一加搞不好也不比西瓜少。當你真能撿到一堆芝麻,自然更不會放棄這些去挑戰撿西瓜,這就是多數人的心態。
所以,肯投資自己、精進自己的人永遠有機會
在《教學的技術》這本書中,我看見的是福哥的態度,輸出是為了造福更多教學者,但同時更是為了自我提升所下的功夫。
整本書圍繞著一個系統化的架構「ADDIE」,從分析(analysis)、設計(design)、發展(development)到執行(implementation)與評估(evaluation),形成一個無窮螺旋,往前推進、持續精進。



更多的是細節提到如何喚起動機、抓住注意力、增進學習成效與知識轉換率的技巧與誤區。不得不說,這些都是經驗談,對於踩過不少誤區的我來說,格外有感也獲益良多。
有別於以往,手機、筆電都是搶奪學習注意力的現代工具,大多時候你很難、也無法限制這些行動裝置的使用,特別是在企業教學的場景;但絕對可以有效管理,減少學習的干擾。儘管如此,我們還是得回歸事情的本源:你教的課,是不是讓學員覺得有價值,值得全心投入、全神貫注?你讓學員主動將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上?還是被迫將注意力放到你身上?如果你的課程內容沒有價值、沒有吸引學員參與投入的誘因,即使沒有手機或筆電,注意力終究會被某樣事物奪取,比如說:周公。
魔鬼藏在細節裡,天使跟著口碑來
除了內容的精進、節奏的掌控之外,向外延伸到環境的細節、課前的準備及課後的復盤,都是我向福哥可以學習與借鏡的地方。二年前,讀過《上台的技術》一書,記得那時還跑了好幾家書店才找到僅有的存貨,真心推薦這二本可以一起看,而且隔一段時間可以參照著書中的內容再復盤。



也因為過去做研究的習慣,往往就是一篇內容往前追溯參考來源,挖出一大串的資料;所以,又找了《遊戲化實戰全書》、《認知負荷理論及其在教學設計中的運用》與《將培訓轉化為商業結果:學習發展項目的6Ds法則》幾本書,有時間好好來拜讀一下。
這個市場永遠會向有實力的人招手,也永遠不會放棄任何一位持續精進的學習者,分享給所有年輕講師,我們一起共勉之。
文章同步收錄於 Medium-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

熱門文章